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到达溪庄港口时的所见所感,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。
首联"出川犹自雨随车,到得溪桥一点无"用对比手法:出发时大雨跟着马车,到达溪桥时却一滴雨都没有了。这种天气变化暗示旅途的结束,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。
中间两联用四个特写镜头展现秋夜景象:
1. "冷月半明云未去"——月亮被云遮住一半,透着清冷的光
2. "垂杨成行叶全枯"——路边的杨柳排成行,叶子都枯黄了
3. "竹添东野方清荫"——东边田野的竹子投下清凉阴影
4. "人在南湖已白须"——倒映在南湖中的人影,胡须都白了
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深秋夜晚的寂寥氛围,而"白须"的倒影更透露出诗人年华老去的感慨。
结尾突然转为温馨场景:田家老翁看到诗人到来,急忙点起灯火热情迎接。这个意外温暖的收尾,与前文的清冷景象形成反差,既表现了淳朴的乡情,也暗示诗人终于找到了可以歇脚的归宿。
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,从风雨旅途切换到月夜枯杨,最后定格在灯火温暖的农家场景,在萧瑟中透出人间温情,简单却耐人寻味。
张镃
张镃(1153—1221?)原字时可,因慕郭功甫,故易字功甫,号约斋。南宋文学家,先世成纪(今甘肃天水)人,寓居临安(现浙江杭州),卜居南湖。出身显赫,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,刘光世外孙。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,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。隆兴二年(1164),为大理司直。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。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,迁司农寺丞。开禧三年(1207)与谋诛韩侂胄,又欲去宰相史弥远,事泄,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,卒于是年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