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在清波门外散步时的所见所感,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,展现了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意境。
前两句写湖上雾气比城中更早笼罩暮色,城中灯火让月光先洒落人间。这里用"先"和"让"两个动词,巧妙地表现了自然景物之间的互动关系,暗示夜幕降临的过程。
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画面:钟声随着归鸟的飞散渐渐消失,湖水在云霞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。孤独的旅人思绪万千,轻烟般的雾气拂动着衣襟。诗人用"随""借""袅袅"等词语,将声音、光影、雾气等元素交织在一起,营造出朦胧柔美的氛围。
最后两句表达愿望:希望能实现与荷花菱叶为伴的约定,带着笛子住到鸥鸟栖息的水边。这里"荷芰约""住鸥边"的意象,寄托了诗人向往远离尘嚣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逸情怀。
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捕捉黄昏时分的瞬间景致,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受自然融合,语言清新流畅,意境空灵悠远,展现了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。
姚燮
姚燮(1805—1864)晚清文学家、画家。字梅伯,号复庄,又号大梅山民、上湖生、某伯、大某山民、复翁、复道人、野桥、东海生等,浙江镇海(今宁波北仑)人。道光举人,以著作教授终身。治学广涉经史、地理、释道、戏曲、小说。工诗画,尤善人物、梅花。著有《今乐考证》、《大梅山馆集》、《疏影楼词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