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九顶清音亭次宇文子重韵
君不见昔贤声名渺云边,追慕茫茫千百载。
东山遗墨不尘埃,南海碑辞尚光彩。
是公胸怀冰镜清,当时玉署厌残更。
惟馀清梦到古寺,因为亭宇加修名。
亭边古洞可治易,何必竹溪师六逸。
清音不断山不磨,人间衮衮成今昔。
徃日中都朋党兴,贤者皆思御李膺。
元祐谏纸今最重,此亭返不蒙知音。
我闻胶西黄楼宾主列,赋就价喧君弟辙。
彼楼虽已陷幽都,名号犹为人记别。
东山遗墨不尘埃,南海碑辞尚光彩。
是公胸怀冰镜清,当时玉署厌残更。
惟馀清梦到古寺,因为亭宇加修名。
亭边古洞可治易,何必竹溪师六逸。
清音不断山不磨,人间衮衮成今昔。
徃日中都朋党兴,贤者皆思御李膺。
元祐谏纸今最重,此亭返不蒙知音。
我闻胶西黄楼宾主列,赋就价喧君弟辙。
彼楼虽已陷幽都,名号犹为人记别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贤人的境遇,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推崇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开头用"君不见"引出历史上的贤人,他们的名声虽然遥远如云边,但千百年来仍被人追慕。接着提到东山和南海的碑文墨迹,历经岁月依然光彩夺目,暗示真正的美德不会被时间磨灭。
中间部分描写一位品格高洁的官员("公"),他心如明镜,厌倦官场生活,只喜欢在古寺中做梦清修。诗人认为在亭边古洞中研究《易经》就很好,不必像古代隐士那样刻意追求超脱。这里强调自然山水中的清音(指流水声或自然之声)永不消失,而人世间的繁华却转瞬即逝。
然后诗人感慨:当年政治斗争激烈时,贤人们都想结交名士李膺;元祐年间的谏书如今备受重视,但这座亭子却无人欣赏。这里暗含对现实的不满——人们只追捧功利性的东西,却忽视真正的精神价值。
最后以苏轼兄弟在胶西黄楼赋诗的典故作结:虽然黄楼已毁,但他们的诗名永存。这说明物质会消失,但精神和艺术却能长存。整首诗通过古今对比,表达了超脱世俗、追求精神永恒的主题。
员兴宗
隆州仁寿人,字显道,仕前居九华山,号九华。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。荐除教授。召试,擢著作郎、国史编修、实录检讨官。所上奏议,大抵毅然抗论,指陈时弊。孝宗乾道中,疏劾贵幸,中谗去职,侨居润州而终。多与张栻、陆九渊诸学人书简往复。有《采石战胜录》、《辩言》、《九华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