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子读书台

登眺徒深吊古情,汉庭未解重儒生。
大才止作胶西相,遗址今邻厌次城。
衰柳数行湖水碧,乱帆几点夕阳明。
须知不是投间地,台畔应闻诵读声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董子读书台上的所见所感,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慨。

首联(前两句)中,诗人登高望远,心中充满了对古人的追思,但同时也感叹汉朝朝廷并没有真正重视儒生。这里的“吊古情”指的是对往昔贤人的怀念,而“汉庭未解重儒生”则暗指古代贤人的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。

颔联(第三、四句)提到“大才止作胶西相”,指的是像董仲舒这样的大才子,最终也只能担任地方官职,暗示了贤人未能得到重用的遗憾。“遗址今邻厌次城”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,即董子读书台的遗址,如今与厌次城相邻,加强了历史的沧桑感。

颈联(第五、六句)描绘了眼前的景色:几行衰败的柳树映衬在碧绿的湖水中,几点零乱的船帆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明亮。这些景物既是诗人眼前的实景,也象征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。衰柳和乱帆都暗示了岁月的无情,而夕阳的明亮则带有一种苍凉的美感。

尾联(最后两句)中,诗人提醒自己,这里并不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,因为在台畔应该能听到读书声。这里的“投间地”指的是可以放松、休闲的地方,而“诵读声”则象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贤人的敬仰。诗人通过这些细节,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执着和对古代贤人的敬重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遗迹和眼前景色,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怀念、对现实世界的感慨,以及对学问的执着追求。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,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,读来令人深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