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奴娇·春明梦醒

春明梦醒,便洒然、归去非同秦赘。一幅轻帆,数声桨、预遣风姨回避。场上鱼龙,盘中窭薮,变灭聊相戏。生于忧患,古今大抵如是。
且去视膳堂边,凝妆楼侧,小拓灯龛地。书捧双筇,宵伏案、强似吹箫吴市。称体斑斓,等身图藉,佳日花前醉。古人寂寞,也应梦我千里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词讲的是一个读书人看透官场浮华后,决定潇洒归隐的故事。全词用生动的画面和幽默的态度,展现了一种通透的人生智慧。

上阕开篇就很有意思:主人公从"春明梦"(指京城做官生活)中醒来,像抖落一身灰尘般轻松离开,还调侃自己"不像那些入赘秦地的软骨头"。他乘着小船轻快离去,甚至调皮地让风神娘娘给他让路。接着用"鱼龙杂耍"和"盘中剩菜"比喻官场虚名,说这些就像变戏法一样转眼成空,最后点出"人生在世总要经历磨难"的道理,显得既豁达又带点自嘲。

下阕描写归隐后的生活:在母亲吃饭的堂前、妻子梳妆的楼边,给自己辟个读书角落。虽然要拄着拐杖熬夜苦读,但比当年在吴市吹箫乞食(用伍子胥典故)强多了。穿着朴素的衣服,守着满屋书籍,花开时节小酌几杯。最妙的是结尾——他自信地觉得:那些古代隐士们若地下有知,肯定也会梦到千年后我这个知音。这种"古今对话"的想象,把读书人的傲骨写得趣味横生。

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"看透不说破"的智慧:官场如戏台,人生似棋局,与其争名夺利,不如守着书香花影过踏实日子。作者用"变戏法""盘中剩菜"这些生活化的比喻解构功名利禄,用"让风神让路""古人梦我"这些俏皮想象消解归隐的苦闷,让人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到:真正的洒脱,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从容。

蒋士铨

蒋士铨(1725—1784)清代戏曲家,文学家。字心馀、苕生,号藏园,又号清容居士,晚号定甫。铅山(今属江西)人。乾隆二十二年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。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、崇文、安定三书院讲席。精通戏曲,工诗古文,与袁枚、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。士铨所著《忠雅堂诗集》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,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,其戏曲创作存《红雪楼九种曲》等四十九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