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圆融庵主

青田东望山如蓝,过岭独喜云腴甘。
丛林荒寒不入眼,耆旧只今多住庵。
汾阳昭对矮师叔,甘露有源梅子熟。
长年风月但平分,一日空来鼎三足。
屋头高梧忽秋声,老去彼此云无情。
归山自畜长柄杓,珍重庵头折脚铛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《别圆融庵主》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、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。

首先,诗人描述了东望青田山的美景,山色如蓝,令人心旷神怡。过岭时,他特别享受那甘甜的云腴(可能指山间的云雾或泉水),这让他感到愉悦。这样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。

接下来,诗人提到丛林荒寒,不入眼,这可能暗指他对世俗的冷漠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。他提到“耆旧只今多住庵”,意思是许多老友如今都住在庵中,过着清静的生活。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,以及对朋友们选择简朴生活的理解。

诗中还提到“汾阳昭对矮师叔,甘露有源梅子熟”,这可能是在描述与友人的深厚情谊,或是隐喻某种生活的智慧。甘露有源,梅子熟,象征着生活中源源不断的滋养与成熟。

然后,诗人感叹“长年风月但平分,一日空来鼎三足”,意思是岁月如风月般平分,但有时一天的时间却显得空虚,如同鼎的三足(鼎是古代的三足器具,象征稳定)。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,以及对生活中某种失衡的感慨。

“屋头高梧忽秋声,老去彼此云无情”,诗人听到屋头梧桐在秋风中发出的声音,感到岁月无情,朋友们都在老去。这里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伤,以及对友情和时光的珍惜。

最后,诗人说“归山自畜长柄杓,珍重庵头折脚铛”,表达了他打算归隐山林,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,珍重那些简单而实用的物品(如长柄杓和折脚铛)。这体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物质之外的内心满足的追求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、表达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,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。诗中既有对自然的热爱,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伤,更有对友情和内心平静的珍视,读来令人深思。

释慧空

释慧空(一○九六~一一五八),号东山,俗姓陈,福州(今属福建)人。年十四出家,初学于圆悟、六祖,后至疏山,为南岳下十四世,泐潭清禅师法嗣。高宗绍兴二十三年(一一五三),住福州雪峰禅院,次年退归东庵。二十八年卒,年六十三(《五灯会元》卷一八、《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》)。有《东山慧空禅师语录》、《雪峰空和尚外集》传世。释慧空诗,以续藏经本《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》及日本旧刻《雪峰空和尚外集》(今藏北京图书馆)为底本,编为二卷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