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匡山大愿和尚

一听玄音下竹亭,却思窗雪与囊萤。
祗将清净酬恩德,敢信文章有性灵。
梦历山床闻鹤语,吟思海月上沙汀。
不堪回首沧江上,万仞庐峰在杳冥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位名为大愿和尚的尊敬与怀念,同时透露出对人生、修行和文学创作的一些思考。

首句“一听玄音下竹亭”描绘了作者听到某种深奥的声音后,从竹亭中走下来的场景,这种声音可能是心灵上的启示或修行中的感悟。接下来“却思窗雪与囊萤”则让作者回忆起过去的勤奋与刻苦,窗雪和囊萤都是古人勤奋学习的象征,暗示了作者对知识和修行的不懈追求。

“祗将清净酬恩德”表明作者希望通过内心的清净来回报大愿和尚的恩德,这里的“清净”不仅指修行的境界,也指心灵的纯净与安宁。而“敢信文章有性灵”则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自信,认为真正的文章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,更要有灵魂和灵气。

“梦历山床闻鹤语”和“吟思海月上沙汀”两句描绘了作者在梦境中的所见所感,山中的鹤语和海月映照的沙滩都是超脱世俗的意象,象征着作者对高远境界的向往。

最后两句“不堪回首沧江上,万仞庐峰在杳冥”则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。沧江和庐峰都是壮丽的自然景观,但在这里它们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修行道路的艰难。作者感叹自己无法回到过去,未来又如同高耸入云的山峰般遥远而神秘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,表达了作者对修行、文学和人生的深刻思考,既有对过去的怀念,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与向往。

贯休

贯休(832~912),俗姓姜,字德隐,婺州兰溪(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)人。唐末五代前蜀画僧、诗僧。七岁出家和安寺,日读经书千字,过目不忘。唐天复间入蜀,被前蜀主王建封为“禅月大师”,赐以紫衣。贯休能诗,诗名高节,宇内咸知。尝有句云:“一瓶一钵垂垂老,万水千山得得来,”时称“得得和尚”。有《禅月集》存世。亦擅绘画,尤其所画罗汉,更是状貌古野,绝俗超群,笔法坚劲,人物粗眉大眼,丰颊高鼻,形象夸张,所谓“梵相”。在中国绘画史上,有着很高的声誉。存世《十六罗汉图》,为其代表作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