拟古七首 其三
凉风号寒蝉,蛩吟彻四壁。
荡子游不归,空房愁思积。
相对影与形,梦里忆畴昔。
可怜团圞月,犹似去年白。
飞鸿从远来,双足缠匹帛。
我欲寄之书,飞去杳无迹。
君行作水蓱,妾愿作山石。
蓱飘无休时,石立终不易。
荡子游不归,空房愁思积。
相对影与形,梦里忆畴昔。
可怜团圞月,犹似去年白。
飞鸿从远来,双足缠匹帛。
我欲寄之书,飞去杳无迹。
君行作水蓱,妾愿作山石。
蓱飘无休时,石立终不易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独守空房的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,通过自然景物和生动的比喻,传递出深深的孤独与坚贞。
开篇用"凉风""寒蝉""蛩吟"(蟋蟀鸣叫)营造出秋夜的寂寥氛围,暗示女子内心的凄凉。"荡子"指漂泊在外的丈夫,她只能与自己的影子相伴,在梦中回忆往昔。这里"相对影与形"的描写特别动人,凸显了她形单影只的处境。
"团圞月"(圆月)依旧如去年般明亮,反衬出人事已非。这时飞来的大雁脚上绑着书信("匹帛"指书信),她想托大雁传信,却找不到丈夫的踪迹。这个细节既写实又充满象征意味,暗示两人音讯断绝。
最后四句是全诗精华。女子用"水蓱"(浮萍)比喻漂泊不定的丈夫,用"山石"自比,形成鲜明对比:浮萍永远随波逐流,而山石始终屹立不动。这个比喻既表达了对丈夫漂泊生活的理解,更宣誓了自己坚如磐石的等待决心。
全诗语言朴素却情感深沉,通过秋夜景物、托雁传书、浮萍山石等意象,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思妇的孤寂与忠贞。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处那个温柔而坚定的誓言,让读者看到一个既脆弱又坚强的女性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