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楠儿四首 其二 楠儿以廿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晨七时殁于无锡

不分汝竟死,气绝犹抚摩。
四体渐僵直,不返当奈何。
忍痛备棺衾,衣服袍袜靴。
平生汝所好,拉杂堆一窠。
此是最后恩,有力敢言多。
挥泪强细视,盖棺事则那。
季父送汝行,寄彼惠山阿。
吾力能葬汝,沪墓碑欲磨①。
魂魄无不之,时时尚来过。
吞声不成哭,痛绝聊一歌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是一位父亲痛失爱子的血泪之作,字字锥心,句句含悲。

开篇"不分汝竟死"四句像突然爆发的恸哭,父亲难以接受孩子已经断气的事实,仍机械地抚摸着逐渐冰冷的身体。这种肢体动作的细节描写,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表现丧子之痛。

中间部分通过准备后事的细节展现父爱:从棺材、寿衣到孩子生前喜欢的衣物鞋袜,父亲像准备远行行李般仔细收拾。特别是"拉杂堆一窠"这个画面,把衣物胡乱堆放的场景,恰恰反映出父亲精神已近崩溃的状态。

"魂魄无不之"等句转入虚幻的思念,父亲幻想孩子的魂魄会常回来看看。这种自我安慰的想象反而让悲痛更深——因为现实中孩子已经永远离去。结尾"吞声不成哭"的压抑与"痛绝聊一歌"的爆发形成强烈对比,就像哽咽到极致反而唱起哀歌。

全诗最打动人心的,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:抚摸遗体的触感、收拾旧物的动作、惠山墓地的选择。这些具体描写让抽象的丧子之痛变得可触可感,我们仿佛能看见一位颤抖着为儿子整理衣物的父亲,听见他压抑的抽泣突然化作悲号。这种真实感让诗歌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,任何失去过亲人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