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短诗用极简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超脱尘世的禅意世界,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:
1. 感官与超验的交融 "声亦观,色亦观"用矛盾修辞打破常规认知——声音本应听,色彩本应看,这里却说声音和色彩都能"观"。这种通感手法暗示修行者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,所有感官体验都升华为精神观照。
2. 时间的永恒性 "空劫"是佛教术语指宇宙循环周期,"劫前劫后"的重复强调,就像按下宇宙的重启键。诗人用这个意象展现超越线性时间的永恒视角,暗喻佛法真理不受时空限制。
3. 动静之间的禅机 后两句形成精妙对比:前句"风动尘起"充满动态的世俗景象,后句"山深水寒"却是凝固的永恒之境。这一动一静之间,正好对应着红尘喧嚣与禅定寂静的辩证关系,就像山水画中的留白,用简单物象传递深远意境。
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:从感官体验切换到宇宙视角,最后定格在山水之间。不需要复杂说理,仅用八个意象的排列组合,就让人感受到"看山还是山"的禅悟境界。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,正是古典诗词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魅力所在。
释居简
释居简(一一六四~一二四六),字敬叟,号北涧,潼川(今四川三台)人。俗姓龙(《补续高僧传》卷二四作王)。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,参别峰涂毒于径山,谒育王佛照德光,走江西访诸祖遗迹。历住台之般若报恩。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。起应霅之铁佛、西余,常之显庆、碧云,苏之慧日,湖之道场,诏迁净慈,晚居天台。理宗淳祐六年卒,年八十三,僧腊六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