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南方炎夏时节荔枝成熟的诱人景象,语言生动形象,充满生活气息。
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写荔枝的外形:在南方酷热的夏季("炎月南闽"),红艳的荔枝像被微微皱起的红纱("绛绡微皱")包裹的珍珠("裹明珠")。这里把荔枝皮比作红纱,果肉比作明珠,既准确又富有美感。
后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荔枝数量之多:金盘里摆几颗荔枝已经够赏心悦目了("金盘数颗已堪赏"),更何况莆阳地区(福建著名荔枝产地)有成千上万棵荔枝树("何况莆阳十万株")。这种递进式的写法,让读者感受到荔枝丰收时的壮观景象。
全诗短短四句,既有细腻的局部特写(单颗荔枝),又有宏大的全景描写(十万株荔枝树),通过视觉、触觉的描写("绛绡微皱"的质感、"明珠"的光泽),唤起读者对荔枝鲜甜多汁的味觉联想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馈赠的欣喜之情。
李纲
李纲(1083年-1140年2月5日),北宋末、南宋初抗金名臣,民族英雄。字伯纪,号梁溪先生,祖籍福建邵武,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。李纲能诗文,写有不少爱国篇章。亦能词,其咏史之作,形象鲜明生动,风格沉雄劲健。著有《梁溪先生文集》、《靖康传信录》、《梁溪词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