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绝美画卷,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。
前四句写景:山路被藤萝和树荫覆盖,青翠山壁和红色悬崖层层叠叠。大自然像展开十里长的锦绣屏风,而寺庙的红墙在群峰环抱中格外醒目。这里用"锦屏""朱屋"的比喻,让险峻山色变得华丽温馨。
后四句转入人情:山花间传来鸟儿的婉转啼鸣,溪水边仿佛能遇见传说中的避世之人("秦人"指桃花源中的隐士)。最后两句是邀约:期待朋友早日乘车到来,自己已备好竹轿多日,等着陪他同游。这里的"篮舆"(竹轿)暗示山路崎岖,但主客相得的期待冲淡了跋涉之苦。
全诗妙在将险峻山水写得可亲可游:藤蔓是温柔的遮荫,悬崖是华丽的屏风,连艰险山路都因友人将至而充满期待。诗人通过鸟鸣、溪水、传说等细节,让静止的山水活了起来,最终落在真挚的友情邀约上,使自然美景成为友情的见证。
丁宝臣
丁宝臣(1010~1067)北宋官员,诗人。北字元珍,晋陵(今江苏省常州市)双桂坊人。景祐元年(一○三四)进士。历官太子中允剡县知县、太常博士诸暨知县,除弊兴利,越人称为循吏,官至秘阁校理、同知太常礼院。英宗每论人物必称之。尤与欧阳修友善。 [1] 《丁君墓志铭》今录诗八首。与兄丁宗臣俱以文知名,时号二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