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荆门山壮丽的自然景观,以及它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。
开头两句点明荆门山的地理意义——它是古代楚国和蜀地的分界门户,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。"喉舌"的比喻形象地说明这里是交通要道,就像人体的咽喉一样关键。
中间四句生动刻画了山势的雄伟。诗人用"陵谷于焉始"表现山脉的连绵起伏,用"高低相向奔"把静止的山写得像在奔跑一样充满动感。"众灵难自住"暗示这里地势险要,连神灵都难以驻足,而"三峡尔何尊"则用反问强调三峡在这一带山脉中的崇高地位。
最后两句笔锋一转,把视角从高山转向江水。诗人说群山也学着江水向下奔流,最终都汇入同一个源头。这个巧妙的想象既写出了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象,又暗含深意——无论多么高大的事物,最终都要归于自然的本源。
全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,把荆门山的险峻、三峡的雄伟、江水的奔流融为一体,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。最后两句尤其精彩,用拟人手法赋予群山灵性,在写景中暗含哲理,让整首诗在雄浑中透出几分禅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