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大屿山(辛丑)
巨鳌负坤舆,沙洲此第一。
两峰高入云,冥茫探晓日。
灵草生其巅,鸟起晨风疾。
有物化氤氲,远播大无匹。
弥漫几十里,天低海气溢。
下瞰青绵绵,奇石怒而出。
矫如牛马奔,蹲作龙蛇屈。
万象森眼前,十步辄相失。
横跨冈四三,俯仰人六七。
极目苍莽中,造化竟何物。
排霄楼殿高,拂槛炉烟郁。
一崖挂斜晖,双塔长屹屹。
下山脚力尽,兹游吾愿毕。
两峰高入云,冥茫探晓日。
灵草生其巅,鸟起晨风疾。
有物化氤氲,远播大无匹。
弥漫几十里,天低海气溢。
下瞰青绵绵,奇石怒而出。
矫如牛马奔,蹲作龙蛇屈。
万象森眼前,十步辄相失。
横跨冈四三,俯仰人六七。
极目苍莽中,造化竟何物。
排霄楼殿高,拂槛炉烟郁。
一崖挂斜晖,双塔长屹屹。
下山脚力尽,兹游吾愿毕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攀登大屿山时的壮丽景色和内心感受,用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感官体验带领读者身临其境。
开篇用"巨鳌负坤舆"的比喻,将大屿山比作神话中驮着大地的神龟,突出其雄伟气势。随后通过"两峰高入云"展现山势险峻,用"冥茫探晓日"描写清晨登山时云雾缭绕、旭日初升的朦胧美。
诗中运用了大量动态描写:"鸟起晨风疾"展现清晨生机,"矫如牛马奔"形容怪石嶙峋,"蹲作龙蛇屈"刻画山势蜿蜒。这些比喻既形象又充满力量感,让静态的山景活了起来。
作者特别擅长捕捉光影变化:"一崖挂斜晖"描绘夕阳余晖,"天低海气溢"表现海天相接的壮阔。通过"十步辄相失"的细节,生动再现了山中云雾缭绕、景物时隐时现的奇妙体验。
最后"下山脚力尽,兹游吾愿毕"的直白表达,传递出尽兴而归的满足感。全诗没有刻意追求深奥哲理,而是用质朴的语言记录所见所感,让读者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登山者的愉悦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