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,充满了朴素自然的乐趣。
1. 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
开头两句“一味逍遥不管天,日高丈五尚闲眠”直接点明主题:主人公活得潇洒随意,连时间都不放在心上,太阳老高了还在悠闲地睡觉。这种慵懒随性的态度,展现了他对世俗规矩的无视,追求的是内心的自在。
2. 简单却满足的生活
诗中提到“溪鱼村酒”“野蔌山肴”,吃的都是山野间的鱼虾、野菜,喝的也是农家自酿的酒,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,但对他来说却别有一番风味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都不用花钱,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快乐。
3. 清贫却诗意的生活环境
“翁牖荜门关小迳”写的是简陋的柴门和窄小的山路,说明他住的地方很朴素,甚至有些寒酸。但下一句“乾柴白米煮清泉”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净的美——用干柴烧饭,用清泉煮米,生活虽然简单,却充满了自然的清香。
4. 超脱世俗的快乐
最后两句“有时拄杖青松畔,便是人间快活仙”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。他偶尔拄着拐杖在松树下散步,就觉得已经是人间最快乐的“神仙”了。这种快乐不依赖物质,而是来自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。
总结: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一种远离喧嚣、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。主人公虽然清贫,却活得洒脱快乐,因为他懂得享受生活中最简单、最真实的美好。这种淡泊名利、知足常乐的态度,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启发。
白玉蟾
白玉蟾(1134~1229),南宋时人,祖籍福建闽清,生于海南琼州,内丹理论家。南宗的实际创立者,创始金丹派南宗,金丹派南五祖之一。生卒年待考,原名葛长庚,本姓葛,名长庚。字如晦,号琼琯,自称神霄散史,海南道人,琼山老人,武夷散人。幼聪慧,谙九经,能诗赋,长于书画,12岁时举童子科,作《织机》诗;才华横溢,著作甚丰。自幼从陈楠学丹法,嘉定五年(1212)八月秋,再遇陈楠于罗浮山,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