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绩溪道中牡丹二种 其一 ①丝头粉红

看尽徽苏谱与园,牡丹未见粉丝君。
春罗浅染醋红色,玉板蹙成裙摺纹。
头重醉馀扶不起,肌香淑处澹仍芬。
老夫生有栽花癖,客里相看为一醺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偶遇的一种名叫“丝头粉红”的牡丹,并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。

首句“看尽徽苏谱与园,牡丹未见粉丝君”,意思是诗人虽然走遍了徽州和苏州的花园,见过许多牡丹品种,却从未见过像“丝头粉红”这样特别的牡丹。这里的“粉丝君”是诗人对“丝头粉红”牡丹的昵称,显得亲切有趣。

接下来的“春罗浅染醋红色,玉板蹙成裙摺纹”,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牡丹的外观:花瓣像春天的罗纱一样轻薄,染着淡淡的粉红色,形状像玉板一样整齐,褶皱如同裙子的纹路一般。这些比喻生动形象,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这朵牡丹的美丽。

“头重醉馀扶不起,肌香淑处澹仍芬”,诗人进一步形容这朵牡丹的姿态和香气:花朵因为太重,仿佛像醉汉一样歪倒,扶都扶不起来;而它的香气淡雅却持久,让人感到舒适。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牡丹的形态,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牡丹一种慵懒而优雅的气质。

最后两句“老夫生有栽花癖,客里相看为一醺”,诗人坦陈自己对花卉的痴迷,尤其是在旅途中遇到这样一朵特别的牡丹,更是让他感到心醉神迷。这里的“醺”字用得巧妙,既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花中的情感,也暗示了牡丹的美丽让他仿佛喝了美酒一般沉醉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,展现了“丝头粉红”牡丹的独特魅力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花卉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。诗人用平实的语言,将牡丹的美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,使得这首诗既富有画面感,又充满了情感共鸣。

杨万里

杨万里(1127年10月29日-1206年6月15日),字廷秀,号诚斋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)人。南宋著名诗人、大臣,与陆游、尤袤、范成大并称为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“诚斋”二字,故学者称其为“诚斋先生”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,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,被誉为一代诗宗。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、清新自然,富有幽默情趣的“诚斋体”。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,且以此见长。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、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。著有《诚斋集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