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的愁绪,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生际遇的对比,表达了世俗功利与精神追求的矛盾。
前两句直接点出主题:旅人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,心中积压着万里长途带来的沉重愁绪。"上山下山"的重复使用,强化了旅途的艰辛感。
中间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展现旅途环境:暮色中模糊的树影、荒野小桥、秋雨敲打孤馆的声响,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阴郁孤寂的氛围。随后镜头拉远,展现四通八达的道路和江面往来的船只,暗示人生选择的多样性。
最后两句揭示核心矛盾:世人追逐金钱财富(金玉),而诗人却身无分文被迫远行。一个"徒"字既写实(没有旅费),又暗含精神追求(不慕荣利)。这种物质与精神的错位,正是诗人愁绪的根源。
全诗魅力在于: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极具感染力的羁旅画面,通过"孤馆秋雨"等经典意象引发共鸣,最后用"金玉"与"远游"的对比,道出了古今文人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。
唐求
唐求[唐](约880~约907)(约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),一作唐俅或唐球,蜀州青城县味江镇(今属四川省崇州市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唐哀帝天佑年间前后在世。唐末隐居味江山中,人称“唐山人”或“ 唐隐居”。王建占据成都后,召他为参谋,但他拒绝与之合作。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,他以诗自娱,以诗言志,以诗寄情,把写诗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。唐唐求主要活动于唐武宗会昌年间至唐灭亡前后,思想兼融儒释道三家。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及下层文人心态,风格清新自然, 丰富了晚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