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初四夜宿僧庐

风雨萧萧夜未央,呼童仆被宿僧房。
无肠可断啼鹃苦,有喙皆鸣吠蛤忙。
七岁遗孤今老大,百年远忌足悲伤。
司晨唤起窗全曙,归命清都炷瓣香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诗人在寺庙借宿时的所见所感。

开头两句直接描绘场景:风雨声萧萧,长夜漫漫看不到尽头,诗人叫书童铺好被褥,暂住在僧房里。这里用"夜未央"(夜未尽)暗示诗人辗转难眠的状态。

中间四句是诗人的心理活动:
1. 听到杜鹃啼叫(传说杜鹃叫到吐血),觉得它们和自己一样愁苦到"无肠可断"(愁得肠子都断了)
2.听到蛤蟆乱叫,感觉所有带嘴的生物都在忙着发声,反衬自己的孤独
3.想到七岁就成为孤儿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(可能是诗人自指)
4.想到百年前的亲人忌日,悲伤难以自抑

最后两句写天亮后的行动:晨鸡报晓时窗户已全亮,诗人虔诚地向天宫(清都)进香。这里的"瓣香"指掰开的香,表示祭拜的诚意。

全诗妙在:
1. 用风雨夜、动物叫声营造孤寂氛围
2. 通过"无肠""有喙"的夸张对比,突出内心痛苦
3. 时间跨度大(从七岁到百年),加深沧桑感
4. 结尾的烧香动作,暗示在宗教中寻求慰藉

就像现代人失眠时,听着雨声回忆往事,最后在晨光中通过某种仪式(比如泡茶、做早餐)来平复心情,古今情感是相通的。

马廷鸾

马廷鸾(1222年—1289年),字翔仲,号碧悟。宋饶州乐平(今江西乐平市)众埠乡楼前村人。幼年丧父,贫不改志,刻苦读书,淳祐七年(1247),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,获进士第一,殿试为第四,一举成名。他一生勤政爱民,秉性正直,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。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,不能尽展其才华。度宗朝奸臣贾似道、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,视为异见,受其压制,迫于内忧外患,廷鸾饮恨引退。宋亡,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,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