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塘曲

妾身在寒塘,夫婿平原客。
白马五陵游,空闺断行迹。
忆昨别君时,蒲生柳条碧。
及此君不归,登舻感秋色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《秋塘曲》以一位独守空闺的女子口吻,讲述她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和寂寞。全诗用简单自然的语言,勾勒出一个动人的秋日相思故事。

开篇四句直接点明处境:女子独居冷清的池塘边,丈夫是四处游历的侠客。他骑着白马在繁华之地游玩,却让家中妻子只能守着空房,连他的足迹都看不到。这里用"白马五陵游"的潇洒形象,反衬出"空闺断行迹"的孤寂。

中间四句通过季节变化写等待的漫长:还记得分别时,池塘边蒲草初生、柳条嫩绿(暗示春天);如今秋天都到了,丈夫还没回来。女子登上小船,满眼秋色更添愁绪。这里用"蒲生柳条碧"到"感秋色"的时间跨度,自然流露出等待的煎熬。

全诗妙在:
1. 用"寒塘"与"五陵"的冷暖对比,突出夫妻两地生活的反差
2. 通过春去秋来的景物变化,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写得具体可感
3. "登舻感秋色"这个动作,把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秋日惆怅
4. 语言干净利落,没有刻意煽情,却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女子的心境

这种写相思不直接说"我想你",而是用季节景物、生活细节来呈现的手法,正是古诗含蓄动人的魅力所在。

王恭

王恭(1343-?),字安仲,长乐沙堤人。家贫,少游江湖间,中年隐居七岩山,为樵夫20多年,自号“皆山樵者”。善诗文,与高木秉、陈亮等诸文士唱和,名重一时。诗人王 曾为他作《皆山樵者传》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,敕修《永乐大典》。永乐五年,《永乐大典》修成,王恭试诗高第,授翰林典籍。不久,辞官返里。王恭作诗,才思敏捷,下笔千言立就,诗风多凄婉,隐喻颇深。为闽中十才子之一,著有《白云樵集》四卷,《草泽狂歌》五卷及《风台清啸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