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病中游子的孤独与感慨,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。
开篇"浮世岂非昔,长愁直至今"直抒胸臆:这世道和从前没什么不同,但我的愁绪却一直延续到今天。诗人用"长愁"二字,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。
中间六句通过具体场景展现病中生活:风尘仆仆的游子病了,只能靠朋友送来的药草度日;白天无聊地枯坐,晚上对着青山写诗;透过竹帘看新长出的细竹,在台阶上惋惜凋落的花朵。这些画面看似平常,却透露出诗人病中的孤寂和对生命的珍惜。
最后四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:在这令人畏惧的世道,我甘愿隐姓埋名;但难道就这样随波逐流吗?我始终怀着报效君主的念头,可这个愿望已经辜负很久了。"投簪"指辞官,暗示诗人曾有仕途理想,如今却只能病中叹息。
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矛盾心理:既想逃避现实隐居,又放不下心中抱负;既珍惜眼前细微的美好(新竹、落花),又为壮志难酬而苦闷。这种真实复杂的情感,加上朴素自然的描写,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产生共鸣。
宗臣
宗臣(1525~1560)明代文学家。字子相,号方城山人。兴化(今属江苏兴化)人。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。嘉靖二十九年进士,由刑部主事调吏部,以病归,筑室百花洲上,读书其中,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,杨继盛死,臣赙以金,为严嵩所恶,出为福建参议,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,卒官。诗文主张复古,与李攀龙等齐名,为“嘉靖七子”(后七子)之一,散文《报刘一丈书》,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,著有《宗子相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