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筠谷太虚上人游花坞诸精舍十首 其四 在涧庵

在涧复在阿,香阁横空起。
涧水落天光,时明疏竹底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山涧中的禅意画面,用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超脱尘世的意境。

前两句"在涧复在阿,香阁横空起"勾勒出一个远离喧嚣的环境:庵堂依山傍水而建,木质建筑凌空架起,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。"复"字暗示这里远离尘世,是修行人理想的清净之地。

后两句"涧水落天光,时明疏竹底"是点睛之笔:清澈的山涧倒映着天空,阳光透过稀疏的竹林,在水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"落"字用得巧妙,把静止的天光写得生动起来,仿佛天光也会流动。竹影与波光的交织,营造出空灵禅意的氛围。

全诗通过"涧水"、"天光"、"疏竹"三个简单意象的组合,不用任何修饰词就描绘出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。诗人没有直接抒情,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白描,让读者感受到修行之地的宁静美好,以及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。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,正是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典型特点。

厉鹗

厉鹗(1692-1752),字太鸿,又字雄飞,号樊榭、南湖花隐等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清代文学家,浙西词派中坚人物。康熙五十九年举人,屡试进士不第。家贫,性孤峭。乾隆初举鸿博,报罢。性耽闻静,爱山水,尤工诗馀,擅南宋诸家之胜。著有《宋诗纪事》、《樊榭山房集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