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歌送孙无言归黄山故居

轩皇采药处,闻在黄山中。
左挟容成子,右把浮丘公。
一朝丹成上天去,千秋想像桥陵宫。
此山高与苍穹逼,至今洞壑多幽特。
窈窕巃嵷三十峰,峰峰皆作芙蓉色。
孙郎本是好奇者,家在黄山西岭下。
问津曾访武陵春,扶筇每到匡庐社。
观涛江上偶乘槎,忽忆山中桂树花。
丹梯翠壁不归去,玄猿白鹤空咨嗟。
送君归棹清溪水,清溪千仞下见底。
临风挥手一长往,高卧清泉白石里。
苏门先生薄世荣,君今亦逃身后名。
抱琴他日来相访,听尔鸾吟凤吹声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黄山仙境般的美景,并以此送别友人孙无言归隐故乡。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:

第一部分(前8句)用神话传说为黄山蒙上神秘色彩。诗人提到黄帝在此采药炼丹、容成子和浮丘公两位仙人相伴,最终飞升成仙的传说。这些典故让黄山显得超凡脱俗,峰峦如莲花般秀美,山洞幽深奇特。

第二部分(中间12句)聚焦孙无言这个人物。他是个热爱探奇的人,虽曾游历武陵桃花源、庐山等名胜,甚至观潮乘船远游,但始终惦记着故乡黄山的桂花。诗人用"丹梯翠壁""玄猿白鹤"等意象,暗示孙无言对仙境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。

第三部分(最后8句)写送别场景。友人乘船沿清溪归去,将在高山清泉间隐居。诗人将他比作看淡名利的隐士(苏门先生),并相约他日带着琴来访,听他用琴声演绎仙乐。结尾的"鸾吟凤吹"既指琴艺高超,也暗含对友人修道成仙的祝福。

全诗亮点在于:
1. 虚实结合:神话传说与现实送别交织,让离别不显伤感反而充满仙气
2. 色彩鲜明:"芙蓉色""丹梯翠壁"等词营造出绚丽的视觉画面
3. 情感递进:从赞美黄山→描写友人→深情送别→未来相约,层层推进
4. 隐喻手法:用"桂树花""鸾凤"等意象暗喻高洁品格和修道理想

诗人通过这首送别诗,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,也寄托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彭孙遹

彭孙遹(yù)(1631—1700)清初官员、词人,与王士祯齐名,时号“彭王”。字骏孙,号羡门,又号金粟山人,浙江海盐武原镇人。彭孙贻从弟,顺治十六年进士。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,授编修。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,为《明史》总裁。诗工整和谐,以五、七言律为长,近于唐代的刘长卿。词工小令,多香艳之作,有“吹气如兰彭十郎”之称。著有《南往集》、《延露词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