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有赋
经星不动随天旋,枉被嘲谑千余年。
无情文象岂此较,独嗟陋羽轻相沿。
我尝作诗觗排之,尚有遗恨污陈编。
人於万物为至灵,聪明照彻天地先。
其如形气之所囿,则以学问开蒙颛。
不知谁为乞巧者,乃谓天孙执其权。
天孙能襄不能报,世閒之拙无加焉。
痴儿騃女竞针缕,高楼大第迷管弦。
汉魏以来用一律,无人出语扶其颠。
其间假拙济巧者,又欲托此文奸言。
敢因良会追往事,更发此义声余冤。
无情文象岂此较,独嗟陋羽轻相沿。
我尝作诗觗排之,尚有遗恨污陈编。
人於万物为至灵,聪明照彻天地先。
其如形气之所囿,则以学问开蒙颛。
不知谁为乞巧者,乃谓天孙执其权。
天孙能襄不能报,世閒之拙无加焉。
痴儿騃女竞针缕,高楼大第迷管弦。
汉魏以来用一律,无人出语扶其颠。
其间假拙济巧者,又欲托此文奸言。
敢因良会追往事,更发此义声余冤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,题为《七夕有赋》。下面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。
首先,诗人开头提到“经星不动随天旋”,意思是说,即使星星在天空中不动,时间也在不停地流转。接着他说“枉被嘲谑千余年”,这里的“嘲谑”就是嘲笑和讽刺的意思,诗人觉得人们对某些事情的无知和偏见已经延续了千年。
诗人接着说,“无情文象岂此较,独嗟陋羽轻相沿”,这里的“文象”指的是文学形象,诗人认为文学形象并不是用来比较和评判的。他感叹那些无知的人,只是随波逐流,没有自己的见解。
然后,诗人提到自己曾经尝试写诗来反驳这些偏见,但仍然感到遗憾,认为自己的诗还不够好。
接下来,诗人说“人於万物为至灵,聪明照彻天地先”,这里赞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,具有无比的智慧和聪明。但是,人的智慧和聪明也受到身体和环境的限制。
诗人以“天孙”比喻那些掌握权力的人,认为他们虽然有能力帮助别人,但自己却无法得到回报。他还提到世间的愚蠢和无能,以及那些故意装傻来掩饰聪明的人。
在诗的后半部分,诗人描述了七夕节时,痴男怨女们忙碌于针线活,而那些富贵人家则沉迷于音乐和娱乐。他认为,从汉魏以来,诗歌都是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,没有人能够打破这种束缚。
最后,诗人希望在这美好的节日里,能够回顾过去,表达自己的观点,并对那些偏见和误解进行反击。
总之,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,表达了诗人对无知和偏见的批判,同时也展示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丰富性。诗中的情感真挚,语言优美,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。
魏了翁
魏了翁(1178年—1237年) ,字华父,号鹤山,邛州蒲江(今属四川)人。南宋著名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大臣。嘉熙元年(1237年)卒,年六十,赠太师、秦国公,谥文靖。魏了翁反对佛、老“无欲”之说,认为圣贤只言“寡欲”不言“无欲”,指出“虚无,道之害也”。推崇朱熹理学,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。提出“心者人之太极,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”,强调“心”的作用,又和陆九渊接近。能诗词,善属文,其词语意高旷,风格或清丽,或悲壮。著有《鹤山全集》、《九经要义》、《古今考》、《经史杂钞》、《师友雅言》等,词有《鹤山长短句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