赋得心清闻妙香

一室斋居候,清明裕素心。惟□香几度,直觉妙堪寻。

静里真诠语,环中秘缔深。澄怀起浅见,爽气涤烦襟。

恍视游兰径,还同步桂林。前庭方上月,别院暂停琴。

宝篆潜增袭,尘缘淡不侵。欣然逢圣世,翘首共倾忱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清净雅致的书斋中,通过品香感悟人生真谛的闲适场景。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:

1. 环境营造(前四句)
诗人独坐书斋,在清明时节保持淡泊心境。"惟□香几度"(缺字可能是"有")写缕缕幽香飘来,引导他追寻玄妙境界。这里用嗅觉开启了一场心灵之旅。

2. 心灵感悟(中间八句)
通过"静里真诠语"等句,展现静心品香时的哲学思考:香气像真理般值得玩味,又像宇宙奥秘般深邃。这种体验让人心胸开阔("澄怀"),烦恼尽消("涤烦襟")。诗人产生幻觉,仿佛漫步兰园桂树林,此时月光洒满庭院,邻院的琴声也暂时停歇——这些细节共同构建出超脱尘世的意境。

3. 精神升华(最后四句)
"宝篆"指香炉升腾的篆形烟缕,暗喻香气净化心灵,使人远离世俗纷扰。结尾歌颂太平盛世,表达虔诚向往,将个人修养与时代背景自然结合。

全诗以"闻香"为线索,由实入虚:从真实闻到香气,到产生精神共鸣,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。诗人用"兰径""桂林"等雅致意象,配合"琴声""月光"的烘托,把抽象的"心清"状态写得可感可触。最妙的是把品香这种日常小事,升华成对生命真谛的探索,展现了古代文人"小中见大"的生活智慧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