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绍山居十咏 其六 慧月寺
远公结莲社,康乐爱名山。
观空知佛性,历劫洞人寰。
般若微尘大,须弥粒粟悭。
千莲出火底,一苇渡波间。
苦海旃檀阁,虚舟明月环。
梵烟金殿古,花雨白楼斑。
得句从邻近,投书忆大还。
来题鹦塔偈,笑别虎溪湾。
胜概文章在,禅心日月閒。
好因清净域,了悟死生关。
观空知佛性,历劫洞人寰。
般若微尘大,须弥粒粟悭。
千莲出火底,一苇渡波间。
苦海旃檀阁,虚舟明月环。
梵烟金殿古,花雨白楼斑。
得句从邻近,投书忆大还。
来题鹦塔偈,笑别虎溪湾。
胜概文章在,禅心日月閒。
好因清净域,了悟死生关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慧月寺的深山古寺,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佛门的智慧与超脱。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:
1. 历史渊源(前四句)
诗人用"远公结莲社"(东晋高僧慧远创立白莲社)和"康乐爱名山"(谢灵运爱山水)的典故,说明这座寺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后两句点明佛家看破红尘、洞察人性的智慧。
2. 佛寺奇观(中间十二句)
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展现佛法奥义:
- "须弥山小如米粒"体现佛家"大小无别"的宇宙观
- "火中开莲花"象征超脱苦难
- "一苇渡江"化用达摩典故,表现轻舟自在的境界
- "苦海变香阁""明月照空船"展现佛门渡人离苦的慈悲
- "金殿梵烟""白楼花雨"描绘出古寺的庄严与灵性
3. 悟道心境(最后四句)
诗人在这里获得创作灵感("得句"),通过书信与友人分享感悟。结尾"笑别虎溪"用慧远送客不过虎溪的典故,表明自己已参透生死,获得心灵自在。
全诗亮点在于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"米粒藏须弥""火里开莲花"等鲜活的画面,让读者通过具体意象理解抽象哲理。最后回归到文人雅士的日常交往,把高深的禅意融入生活情趣,显得既空灵又亲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