忆江南 其一 舟行淮阳高宝间,即事

江北好,牧笛杂渔讴。平底橛头船放鸭,高前丸髻笛呼牛。

画出野塘幽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词描绘了江北地区的田园风光和生活场景,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气息。

首先,“江北好”一句直接表达了对江北地区的赞美,为全诗定下了基调。接下来的“牧笛杂渔讴”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画面:牧童的笛声和渔夫的歌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幅美妙的音乐画卷,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。

“平底橛头船放鸭”则进一步描绘了具体的场景:平底船在水面上缓缓前行,船上的农民正在放鸭。这种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形象,还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。

“高前丸髻笛呼牛”则转向了另一个场景:高坡上,梳着丸髻的牧童正吹着笛子呼唤牛群。这一画面充满了童趣和田园气息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乡村世界。

最后,“画出野塘幽”一句总结了全诗的意境: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而美丽的野塘画卷。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,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、充满自然之美的世界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词通过对江北地区田园风光的描绘,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。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,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之美和生活气息的世界,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、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感。

易顺鼎

易顺鼎(1858~1920)清末官员、诗人,寒庐七子之一。字实甫、实父、中硕,号忏绮斋、眉伽,晚号哭庵、一广居士等,龙阳(今湖南汉寿)人,易佩绅之子。光绪元年举人。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。马关条约签订后,上书请罢和义。曾两去台湾,帮助刘永福抗战。庚子事变时,督江楚转运,此后在广西。云南、广东等地任道台。辛亥革命后去北京,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,袁世凯称帝后,任印铸局长。帝制失败后,纵情于歌楼妓馆。工诗,讲究属对工巧,用意新颖,与樊增祥并称“樊易”,著有《琴志楼编年诗集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