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老树下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园的思念。
首联“老树高留叶,寒藤细作花”,诗人用“老树”和“寒藤”来象征坚韧的生命力。老树虽然年迈,但依然保留着叶子,寒藤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开出细小的花朵,暗示了即使在艰难的时局中,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在坚持。
颔联“沙平时泊雁,野迥已攒鸦”,描绘了秋日荒野的景象。沙滩平静,大雁停歇;原野辽阔,乌鸦聚集。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,进一步烘托了秋日的萧瑟和孤寂。
颈联“旋食秋看尽,行吟日又斜”,诗人通过“旋食”和“行吟”两个动作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秋天即将过去,太阳又要西斜,诗人在这短暂的时光中,既在寻找食物,又在吟诗,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。
尾联“干戈正飘忽,不用苦思家”,诗人直接点出了时局的动荡。战争(干戈)正在四处蔓延,但诗人却劝慰自己,不必过于思念家乡。这看似矛盾的情感,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家园的深切思念,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看淡世事、随遇而安的心态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、对家园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的坚韧态度。诗人用朴素的语言,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,让读者在感受到秋日萧瑟的同时,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