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曲四章

风箫箫兮秋气深,
美人千里兮独沉吟。
望故乡兮何处?
倚桂杆兮涕沾襟。
山迢迢兮水长,
照轩窗兮明月光。
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,
罗衫怯怯兮风露凉。
子之遭兮不自由,
予之遇兮多烦忧。
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,
思古人兮俾无尤。
人生斯世兮如轻尘,
天上人间兮感夙因。
感夙因兮不可惙,
素心如何天上月!

现代解析

这首《琴曲四章》像一首秋夜里的心灵独白,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思乡、知音难觅的惆怅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感受它的魅力:

第一层:秋夜孤影的画面感 开篇就用"风萧萧""秋气深"营造出寒意,一个倚着栏杆流泪的思乡人形象跃然纸上。后文"明月光""银河渺茫"的夜景描写,与"罗衫怯怯风露凉"的身体感受相呼应,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这个在冷风中失眠的孤独身影。

第二层:双重困境的共鸣 "子之遭兮不自由,予之遇兮多烦忧"揭示了现代人依然会共鸣的两种痛苦:他人被现实束缚的无奈,与自己内心挥之不去的焦虑。但笔锋一转,"心焉相投"又让人看到黑暗中闪现的温暖——只要灵魂相通,物理距离再远也能成为知己。

第三层:超越时空的豁达 最后将人生比作"轻尘",把缘分说成"夙因",看似消极实则充满智慧。就像无法阻止月亮阴晴圆缺,与其纠结命运无常,不如保持"素心"——这颗纯粹的心,正是照破人生迷雾的月光。

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:它把秋夜、明月、银河这些寻常景物,变成了测量内心温度的尺子。读者能从中嗅到桂花香混着露水的湿冷,触摸到衣衫被泪水浸透的凉意,最终在"天上人间"的慨叹中,与自己和解。

曹雪芹

曹雪芹(约1715年5月28日—约1763年2月12日),名霑,字梦阮,号雪芹,又号芹溪、芹圃,中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的作者,祖籍存在争议(辽宁辽阳、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),出生于江宁(今南京),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,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,曹顒之子(一说曹頫之子)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幼子夭亡,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,卧床不起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除夕(2月12日),因贫病无医而逝。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,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(1764年2月1日)、甲申(1764年)初春之说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