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氏衔翠轩

平生丘壑心,漫浪不羁束。
青山亦解意,四时共追逐。
朝翠空濛时,北窗梦清熟。
昼寂庭户凉,坐课黄卷读。
此心与山违,对面若掩目。
孱颜俨如故,心境两不触。
宴坐收万象,剖璞出苍玉。
木末流夕晖,窗户影摇绿。
相对两青眼,悠然一笑足。
此意陶潜知,不然问玉局(宋潜说友《咸淳临安志》卷八六)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泊而宁静的生活态度,通过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结合,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。

诗的开头,诗人说他平生喜欢徜徉在自然之中,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。“青山亦解意,四时共追逐”,意思是说自然界的青山也仿佛理解诗人的心情,与他一起四季相伴,共同追逐美景。这里通过青山这一自然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。

接下来,“朝翠空濛时,北窗梦清熟”,这里描写了早晨时分,山色空蒙,诗人静静地坐在北窗下,沉浸在美妙的梦境中,享受宁静。到了午后,“昼寂庭户凉”,庭院中寂静无声,只有凉爽的空气带来一丝清新。诗人则坐在那里,仔细研读书卷。

“此心与山违,对面若掩目”,诗人内心虽然向往自然,但有时却觉得自己与山林隔阂了,就像对面的东西都被遮住一样,不能完全融入。这意味着诗人虽向往自然,但内心有时也会有所矛盾。

“孱颜俨如故,心境两不触”,“孱颜”形容山势险峻,这里的“俨如故”是指山水依旧保持着最初的面貌,而“心境两不触”则说明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一定的隔阂,两者没有真正地产生共鸣。

“宴坐收万象,剖璞出苍玉”,“宴坐”指安坐定神,诗人通过静坐来收拢周围的万般景致,从中获取灵感,就像从璞玉中琢出璀璨的玉石一般。这里表达了诗人在静坐中感悟自然之美,寻求心灵的净化。

“木末流夕晖,窗户影摇绿”,夜幕降临,夕阳余晖洒在树木梢头,窗户上映出绿影。这里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宁静美景,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和体悟。

“相对两青眼,悠然一笑足”,这句用“青眼”比喻真挚的眼神,诗人与自然相对,以真挚的眼神交流,悠然一笑,感到十分满足。这里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,以及对这种和谐的满足。

最后一句“此意陶潜知,不然问玉局”,暗示诗人的心境和感受,也许只有陶潜能理解,如果不能理解,那么可以去问问玉局。这里借用了古代诗人陶潜和玉局的典故,表达诗人对那种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交融,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、热爱自然、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,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纯净之美。

叶三锡

叶三锡,南陵(今属安徽)人。孝宗淳熙五年(一一七八)进士(民国《南陵县志》卷一九)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