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《溴水》这首诗描绘了一条名为溴水的河流,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,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。
首先,诗的开头两句“潺湲北山水,缭绕南城皋”描绘了溴水的景象:北山的溪水缓缓流淌,环绕着南城的河岸。这里用“潺湲”形容水流的声音和姿态,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,而“缭绕”则表现出河流蜿蜒曲折、环绕城郭的景象。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环境。
接下来的两句“晴滩锦石乱,击触春湍高”进一步描绘了河滩的景色:阳光下的河滩上,五彩斑斓的石头散落一地,春日的急流撞击着石头,溅起高高的水花。这里用“锦石”来形容石头的美丽,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,而“击触春湍高”则通过动态的描写,表现出河流的活力和生机。这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,展现了河流的壮丽和生机。
然后,诗的后两句“谁谓溴梁大,不能容鲂鱽。临流自缩手,揭厉应徒劳”则转入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。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:谁说溴水宽广,却不能容纳小小的鲂鱽(一种小鱼)呢?这里用“溴梁大”来比喻某种看似强大的力量或环境,而“鲂鱽”则象征着弱小或微不足道的事物。作者通过这个比喻,表达了一种对于环境或社会的反思:即使看似强大的力量,也未必能容纳或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。
最后,作者提到“临流自缩手,揭厉应徒劳”,意思是面对河流,自己缩回手,试图去挑战或改变河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。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或命运的敬畏和无奈,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能为力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溴水及其周边景色的描写,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力量,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、社会和命运的深刻思考。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,哲理性思考发人深省,既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,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。
文彦博
(1006—1097)汾州介休人,字宽夫。仁宗天圣五年进士。累迁殿中侍御史。庆历七年,任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,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皇祐三年被劾罢相,出知许、青、永兴等州军。至和二年复相。嘉祐三年,出判河南等地,封潞国公。神宗朝,反对王安石变法,极论市易损国体,惹民怨,出判大名、河南府。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。哲宗元祐初,因司马光荐,为平章军国重事。五年,复致仕。历仕四朝,任将相五十年。卒谥忠烈。有《潞公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