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同末异

出自 魏晋 曹丕 《典论·论文》

释义:本:本源。末:末流。指事物的本源相同而其派生的末流相异,或事物的开头一样而结果不同。

现代解析

“本同末异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根源相同,但发展结果不同”。它像一棵大树,主干(本)是同一个,但长出的枝条(末)却各有姿态。

核心思想
1. 起点一致,结局多样:比如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学生,有人成了科学家,有人成了艺术家——大家基础相同,但选择的路不同,结果自然不一样。
2. 表面差异下的共同本质:不同品牌的手机功能各异,但核心都是通讯工具;就像各地方言听起来不同,但本质都是表达语言。
3. 提醒人看问题要抓本质:吵架的双方可能初衷都是“为对方好”,只是方式不同。若只盯着分歧(末),反而忘了初衷(本)。

生活应用
- 人际关系:和朋友争论时,想想“我们目标其实一致”,就能减少对立。
- 学习工作:同样的知识,有人用来创新,有人只会模仿——关键在如何“用”,这就是“末异”。

成语魅力:短短四个字,既教人理解差异的合理性,又提醒人回归初心,像一把钥匙,能打开很多矛盾的死结。

曹丕

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(187年冬-226年6月29日),字子桓,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曹魏的开国皇帝,公元220-226年在位。他在位期间,平定边患。击退鲜卑,和匈奴、氐、羌等外夷修好,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。除军政以外,曹丕自幼好文学,于诗、赋、文学皆有成就,尤擅长于五言诗,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,并称三曹,今存《魏文帝集》二卷。另外,曹丕著有《典论》,当中的《论文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。去世后庙号高祖(《资治通鉴》作世祖),谥为文皇帝,葬于首阳陵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