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大书特书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大写特写”,但它的内涵可不止这么简单。
核心含义:形容对某件事极力强调、重点记录,甚至带有夸张的意味。比如一个人做了件了不起的事,大家反复宣传、隆重记载,这就是“大书特书”。
使用场景:
1. 正面事件:比如英雄事迹、重大成就,值得被历史“大书特书”。
2. 反讽效果:有时也用来调侃某些人过分吹嘘小事,比如“他迟到一次,却被自己大书特书成‘突破传统’”。
为什么有趣?
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——想象古人用毛笔在竹简上用力挥毫,字写得又大又醒目,生怕别人看不见。今天用它,既能表达“重点表扬”,也能暗戳戳吐槽“过度炒作”,灵活又生动。
举个栗子:
- 正经版:“航天员的贡献,值得大书特书。”
- 幽默版:“他帮同事倒了杯水,开会时被领导大书特书成‘团队精神典范’。”
简单说,它就像给事情加粗标红,至于该不该加,就看你的态度了!
韩愈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