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文能武

出自 元代 王实甫 《西厢记》

释义:既有文才,又通武艺。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。

现代解析

“善文能武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文的好,武的也行”,用来形容一个人既能搞文化、写文章,又能耍拳脚、干实事,属于全能型人才。

举个例子:比如你们班有个学霸,考试回回第一,写作文笔流畅,同时还是校篮球队主力,运动会上拿奖牌——这就是“善文能武”的典型。它强调的不是“文”或“武”单方面的顶尖,而是两者兼顾的平衡能力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打破“书生手无缚鸡之力”或“武夫粗鲁没文化”的刻板印象。它传递的是一种理想状态:真正厉害的人,脑子活络,身体也不差,既能安静读书,也能冲锋陷阵,适应力强,干啥都不怵。

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特质。比如一个创业者,既要会写方案拉投资(文),又要能带队攻坚熬夜(武);或者一个老师,既要课讲得生动(文),又要能镇住调皮学生(武)。这种复合型能力往往更吃香。

王实甫

王实甫(1260年-1336年),名德信,大都(今北京市)人,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(今定兴县)。元代著名戏曲作家,杂剧《西厢记》的作者,生平事迹不详。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,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,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,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,成为中国戏曲史上“文采派”的杰出代表。著有杂剧十四种,现存《西厢记》、《丽春堂》、《破窑记》三种。《破窑记》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,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。另有《贩茶船》、《芙蓉亭》二种,各传有曲文一折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