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《书声琅琅》这个成语就像一幅有声的画卷——想象一群孩子捧着书本,清脆响亮的读书声像铃声一样充满整个教室,甚至飘到窗外。它抓住了两个最生动的特点:
1. 声音的感染力
不是小声嘀咕或懒散的念诵,而是洪亮整齐、带着节奏感的声音,像溪水哗哗流淌般自然悦耳。这种声音自带蓬勃的生命力,一听就能感受到求知的热情。
2. 场景的鲜活感
它往往让人联想到晨曦中的学堂,或图书馆里此起彼伏的诵读声。哪怕没亲眼见到,也能通过这四个字在脑海里立刻构建出勤学苦读的生动场景,比直接说"认真学习"更有画面感。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它用声音代表了整个学习氛围——当读书声能"琅琅"作响时,说明学生们专注投入,教育正在焕发生机。就像我们听到蝉鸣就知道夏天来临一样,"书声琅琅"成了文化传承的象征性声音符号。
纪昀
纪昀 jǐ yún (1724年6月-- 1805年2月),字晓岚,一字春帆,晚号石云,道号观弈道人。历雍正、乾隆、嘉庆三朝,因其“敏而好学可为文,授之以政无不达”(嘉庆帝御赐碑文),故卒后谥号文达,乡里世称文达公。在文学作品、通俗评论中,常被称为纪晓岚。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,政治人物,直隶献县(今中国河北献县)人。官至礼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曾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修官。代表作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