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烈烈轰轰”这个成语,形容的是声势浩大、场面壮观的景象或行动。它就像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,或者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的场景,给人一种热血沸腾、气势磅礴的感觉。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它用两个叠词“烈烈”和“轰轰”,强化了那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。你可以想象一下:烈火冲天,火光烈烈;战鼓擂动,声音轰轰。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一种让人心潮澎湃的力量感。
它常用来形容宏大的事业、激烈的战斗或热闹的场面。比如“革命事业烈烈轰轰”“庆祝活动办得烈烈轰轰”。无论是现实中的大事件,还是文学作品中渲染的氛围,只要你想表达“动静大、气势足”,这个成语就能派上用场。
它的魅力在于用简单的四个字,瞬间激活读者的感官联想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。既保留了汉语的韵律美,又充满动态的画面感,是中文里特别带劲儿的表达方式。
文天祥
文天祥(1236.6.6-1283.1.9),字履善,又字宋瑞,自号文山,浮休道人。汉族,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县)人,南宋末大臣,文学家,民族英雄。宝祐四年(1256年)进士,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。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,被扣留。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,由南通南归,坚持抗元。祥兴元年(1278年)兵败被张弘范俘虏,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,后在柴市从容就义。著有《过零丁洋》、《文山诗集》、《指南录》、《指南后录》、《正气歌》等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