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夕花晨

出自 清代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局诈》

释义:同月夕花朝,借指良辰美景。

现代解析

“月夕花晨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有月亮的夜晚”和“有花开的早晨”,合起来形容美好的时光或景色。它像一幅画,把生活中最浪漫的两个瞬间拼在一起——夜晚明月高悬,清晨鲜花绽放,让人自然联想到宁静、诗意和生机勃勃的画面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最简短的四个字,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共鸣。它不直接说“多美好啊”,而是用具体的意象让你自己去感受:可能是夏夜乘凉时抬头望见的皎洁月光,也可能是春日推开窗突然闻到的一阵花香。这种表达方式含蓄又生动,符合中国人传统中“以景传情”的审美。

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生中那些值得珍惜的片段,比如甜蜜的相聚、成功的瞬间,或者单纯享受生活的时刻。它提醒我们:美好往往藏在日常细节里,就像偶然抬头看见的月亮,或路边突然开放的一朵野花,需要我们放慢脚步去发现。

蒲松龄

蒲松龄(1640-1715)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0年,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