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洲四海

出自 唐代 卢照邻 《登封大酺歌》

释义:九洲:指中国;四海:古人认为,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,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。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。

现代解析

《九洲四海》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九个州和四方的大海”,但实际用来形容范围极其广阔,可以指整个天下、全世界,或者某种事物影响深远、无处不在。

核心精髓:
1. 极致的广阔感:用“九”和“四”这两个虚指的大数字,加上“洲”“海”这类地理概念,瞬间让人联想到无边无际的空间,比直接说“全世界”更有画面感。
2. 包容与联结:既提到陆地(洲)又提到海洋(海),暗含“无所不包”的意思,比如“他的名声传遍九洲四海”,强调影响力覆盖所有角落。
3. 文化底蕴:中国古代常用“九州”代指中原疆域,“四海”象征四方疆界,组合起来自带一种宏大的历史厚重感。

使用场景举例:
- 形容传播广泛:“这个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九洲四海。”
- 表达志向远大:“他的梦想是走遍九洲四海,见识不同文化。”
- 强调团结一致:“愿九洲四海的人们携手共进。”

魅力所在:
四个字就能唤起人们对广阔天地的想象,既有地理的壮阔,又暗含人文的联结,比直白的“全世界”更生动,更有文化韵味。

卢照邻

卢照邻,初唐诗人。字升之,自号幽忧子,汉族,幽州范阳(治今河北省涿州市)人,其生卒年史无明载,卢照邻望族出身,曾为王府典签,又出任益州新都(今四川成都附近)尉,在文学上,他与王勃、杨炯、骆宾王以文词齐名,世称“王杨卢骆”,号为“初唐四杰”。有7卷本的《卢升之集》、明张燮辑注的《幽忧子集》存世。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,以歌行体为佳,不少佳句传颂不绝,如“得成比目何辞死,愿作鸳鸯不羡仙”等,更被后人誉为经典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