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格高意远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品格高尚,意境深远”。我们可以拆开来看:
1. 格高——说的是一个人的品格或作品的格调很高。就像一座高山,让人仰望。比如一个正直无私的人,或者一首不落俗套的诗,都能用“格高”形容。
2. 意远——指的是思想或意境有深度,能引发长远联想。好比一幅画留了空白,让人越看越有味道;或者一句话简单却耐人寻味。
合起来,这个成语常用来夸赞人或艺术作品:不仅表面优秀,内在更有超越平凡的境界。比如:
- 形容李白的诗:“看似写月亮,实际藏着对人生的思考,真是格高意远。”
- 评价一个清官:“他拒绝贿赂不是做样子,而是真心为民,这种格高意远的品格值得学习。”
它的魅力在于,短短四个字就能同时抓住“外在高度”和“内在深度”,传递出一种超越眼前、追求卓越的态度。
王禹偁
王禹偁(954—1001)北宋白体诗人、散文家。字元之,汉族,济州巨野(今山东省巨野县)人,晚被贬于黄州,世称王黄州。太平兴国八年进士,历任右拾遗、左司谏、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。敢于直言讽谏,因此屡受贬谪。真宗即位,召还,复知制诰。后贬知黄州,又迁蕲州病死。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,文学韩愈、柳宗元,诗崇杜甫、白居易,多反映社会现实,风格清新平易。词仅存一首,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,格调清新旷远。著有《小畜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