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居野处

出自 班固 《白虎通》

释义:穴:洞。处:住。在洞穴中居住,在荒野里生活。指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。也指野外生活。

现代解析

“穴居野处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住在山洞里,生活在荒野中”,听起来像原始人的生活方式。但它真正的精髓在于形容一种脱离社会、回归自然的状态——可能是主动选择,也可能是被迫无奈。

举个例子:
1. 主动版:现代人厌倦城市压力,跑到深山建木屋种菜,过自给自足的生活,这就是一种“穴居野处”的浪漫选择,追求自由和简单。
2. 被动版:古代隐士因不满现实躲进山林,或灾民流离失所只能露宿野外,这时候的“穴居野处”就带着生存的艰辛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它像一面镜子——既能照出人们对自然的向往,也能反映生存的残酷。它提醒我们:同样的行为,背后的动机不同,味道就完全不一样。

班固

班固(32年—92年),字孟坚,扶风安陵(今陕西咸阳东北)人,东汉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。班固出身儒学世家,其父班彪、伯父班嗣,皆为当时著名学者。班固一生著述颇丰。作为史学家,《汉书》是继《史记》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,“前四史”之一;作为辞赋家,班固是“汉赋四大家”之一,《两都赋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,列入《文选》第一篇;同时,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,他编辑撰成的《白虎通义》,集当时经学之大成,使谶纬神学理论化、法典化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