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同嚼蜡

出自 清代 吴敬梓 《儒林外史》

释义:味道像嚼蜡烛一样。形容文章、语言等枯燥无味。也作“味如嚼蜡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味同嚼蜡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吃东西像嚼蜡一样”,用来形容某件事物毫无趣味或吸引力,让人感到枯燥乏味。

想象一下,蜡本身没有味道,嚼起来既不会让人愉悦,也不会带来任何享受。如果有人说一本书、一部电影或者一次谈话“味同嚼蜡”,那就是在说这些东西像嚼蜡一样无聊,让人提不起兴趣,甚至觉得浪费时间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用生活中常见的体验(嚼蜡)来比喻抽象的感受(无聊、乏味),让人一听就懂。它不单指味道上的无趣,还能延伸到任何缺乏吸引力的事物,比如工作、学习、社交活动等。

所以,当你听到或使用“味同嚼蜡”时,它不仅仅是在说“不好吃”或“不好看”,更是在表达一种“毫无乐趣、令人厌倦”的整体感受。

吴敬梓

吴敬梓(1701—1754年),字敏轩,一字文木,号粒民,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。汉族,安徽省全椒人。因家有“文木山房”,所以晚年自称“文木老人”,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,故又称“秦淮寓客”(现存吴敬梓手写《兰亭序》中盖有印章:“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”)。后卒于客中。著有《文木山房诗文集》十二卷(今存四卷)、《文木山房诗说》七卷(今存四十三则)、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