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容笑貌

出自 唐代 李翱 《祭吏部韩侍郎文》

释义:指人的声音、容貌和神情(多用于对亲友或死者的怀念)。

现代解析

“音容笑貌”这个成语就像一张会动的老照片,把一个人说话的声音、脸上的表情、习惯的动作全都定格在四个字里。

举个例子:
• 听到录音里过世亲人的笑声,眼前立刻浮现他眯眼咧嘴的样子——这就是“音容笑貌”在帮你保存记忆。
• 老朋友多年未见,但电话里一句方言口头禅,马上让你想起他说话时挑眉的神态,像面对面一样鲜活。

它的精妙在于:
1. 动态记忆——不是死板的照片,而是带着声音、表情、气质的“人生短视频”
2. 情感温度——往往用来形容思念的人,比“长相”多了温暖的人情味
3. 传神写照——比如形容老师讲课,用这个词比单说“说话样子”更能体现独特风格

就像我们说起某个熟人,会不自觉模仿他标志性的笑声或手势,这个成语恰好抓住了这种生动的识别度。

李翱

李翱(772年—841年),字习之,唐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东)人,西凉李暠后裔,北魏李冲十世孙。贞元年间进士,历任国子博士、史馆修撰、考功员外郎、礼部郎中、中书舍人、桂州刺史、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,曾从韩愈学古文,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,两人亦师亦友。在思想上,李翱一生崇儒排佛,认为孔子是“圣人之大者也”,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“中道”为标准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