畏葸不前
出自 《清史稿·高宗本纪》
释义:解释为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的意思。出自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。
现代解析
“畏葸不前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害怕得不敢向前走”,用来形容人因为过度恐惧或顾虑太多,导致停滞不前的状态。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想象一个人站在悬崖边的独木桥前,明明桥很稳固,但他满脑子都是“万一掉下去怎么办”“我肯定不行”,结果双腿发软,半步都迈不出去。这种被自己想象中的危险吓住、连尝试都不敢的状态,就是“畏葸不前”。
它的精髓在于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人性弱点——我们常常被自己放大的恐惧困住。比如有人想换工作却怕适应不了新环境,学生遇到难题还没做就先认定“肯定解不出来”,本质都是把未知的困难在脑海里无限放大,最终自己给自己设了限。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用四个字就精准刻画了这种心理困境,同时暗含提醒:真正的障碍往往不是现实困难,而是内心的怯懦。就像站在起跑线上的人,如果一直纠结“摔倒了多丢人”,就永远听不到发令枪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