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围五攻
出自 《孙子·谋攻》
释义:《孙子•谋攻》:“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。”后因以“十围五攻”谓十倍于敌,可以合围;五倍于敌,可以攻战。
现代解析
“十围五攻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:用十倍的兵力包围敌人,用五倍的兵力发起进攻。听起来好像是在讲打仗,但其实它传递的是一个更普适的道理——做事要留足余量,确保成功。
举个例子:你想搬动一块大石头,如果使出的力气刚刚好能搬动它,那很可能因为手滑、地面不平等意外因素失败。但如果你用两倍的力气去搬,即使遇到突发状况也能顺利完成。这就是“十围五攻”的智慧——在关键事情上,准备的资源要比理论需求多得多。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数字量化了“充分准备”的程度:包围敌人不能只多一两倍兵力,而要十倍;进攻不能只多一两倍力量,得五倍。它用这种夸张的比例提醒我们:真正的稳妥不是“差不多”,而是“多很多”。就像现代人买保险,保额要覆盖实际风险的数倍才安心。
这种思维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:备考复习要比考试范围多准备30%,创业启动资金要比预算多留50%。它反对“刚好够用”的侥幸心理,推崇“绝对碾压”的确定性,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风险控制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