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无反顾

出自 司马相如 《喻巴蜀檄》

释义:做正义的事只有上前,绝不回头退缩。[反]瞻前顾后。

现代解析

“义无反顾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:认定了正义的方向,就绝不回头犹豫。它像一把精神上的火把,照亮了人在关键时刻的决绝和勇气。

举个例子: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,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;普通人路见不平挺身而出,哪怕自己可能吃亏——这种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劲儿,就是“义无反顾”最生动的体现。它不讲究权衡利弊,而是强调内心对“该做的事”的坚定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它把抽象的道德勇气浓缩成了四个字。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选择:可能是坚持说真话得罪人,也可能是放弃利益守住原则。这时候,“义无反顾”就像个无声的战友,提醒我们:有些事,值得你放下顾虑,勇往直前。

它之所以有感染力,是因为背后藏着中国人推崇的价值观——对的事,做了就别后悔。这种精神不论时代如何变化,永远能让人心头一热。

司马相如

司马相如(约公元前179年—前118年),字长卿,汉族,巴郡安汉县(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)人,一说蜀郡(今四川成都)人。西汉大辞赋家。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,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、杰出的政治家。景帝时为武骑常侍,因病免。工辞赋,其代表作品为《子虚赋》。作品词藻富丽,结构宏大,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,后人称之为赋圣和“辞宗”。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。鲁迅的《汉文学史纲要》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,指出:“武帝时文人,赋莫若司马相如,文莫若司马迁。”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