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有所失

出自 清代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黄九郎》

释义: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。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。

现代解析

“若有所失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好像丢了什么东西”,但实际用来形容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——心里空落落的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却又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
朋友搬家远行,你们告别时一切如常。可回到家后,你看着往常一起喝茶的角落,突然觉得房间格外安静。这时候的怅然若失,就是“若有所失”。它捕捉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、但真实存在的失落感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:
1. 模糊的精准:不直接说“悲伤”或“空虚”,而是用“好像丢了东西”的比喻,让每个人都能代入自己的经历。
2. 留白的艺术:故意不说明“失去”的具体对象,可能是人、物、一段时光,甚至是一种感觉,给人无限共鸣空间。

它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那些无法言传的细微情绪——那些“心里缺了一小块”的瞬间,都被这四个字轻轻接住了。

蒲松龄

蒲松龄(1640-1715)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0年,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