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不识字

出自 清代 顾炎武 《与友人论门人书》

释义:眼睛不往别处看。形容精神集中,专心致志。亦作“目不旁视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目不识字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眼睛不认识字”,但实际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睁着眼睛,却像文盲一样看不懂眼前的东西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有人拿着一份说明书研究了半天,还是搞不懂怎么操作电器——这就是“目不识字”,不是真的不认字,而是缺乏理解能力或不用心,导致“有眼无珠”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“识字”这种基本能力作对比,突出人在某些时候的“无效观察”。比如:
1. 学习时:老师讲过的题反复错,不是题目难,而是根本没动脑去理解;
2. 工作中:领导强调的注意事项总被忽略,不是没听见,而是左耳进右耳出;
3. 人际交往:朋友明明情绪低落,你却看不出对方需要安慰,显得迟钝冷漠。

它提醒我们:“看”不等于“懂”。如果只是机械地用眼睛扫过,不用心思考或联系实际,知识、提示甚至别人的情绪都会变成“天书”。想要避免“目不识字”,就得学会把“看见”的东西真正装进脑子里。

顾炎武

顾炎武(1613.7.15-1682.2.15),汉族,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(今江苏省昆山市)千灯镇人,本名绛,乳名藩汉,别名继坤、圭年,字忠清、宁人,亦自署蒋山佣;南都败后,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,改名炎武。因故居旁有亭林湖,学者尊为亭林先生。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、经学家、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,与黄宗羲、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“三大儒”。其主要作品有《日知录》、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、《肇域志》、《音学五书》、《韵补正》、《古音表》、《诗本音》、《唐韵正》、《音论》、《金石文字记》、《亭林诗文集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