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识之无

出自 唐代 白居易 《与元九书》

释义:指不识字(“之”和“无”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字)。

现代解析

“不识之无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连“之”和“无”这样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,用来形容人文化水平极低,近乎文盲的状态。

它的精髓在于用最基础的汉字作比喻,生动展现了“无知”的程度——就像现代人说“连1+1都不会算”一样,不需要复杂描述,瞬间让人心领神会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反差感:“之”和“无”在古代是启蒙阶段最早学的字(类似现在的“人、口、手”),如果连这都不认识,就像说一个人“连筷子都不会拿”,既直白又带点幽默的讽刺效果。

如今我们用它时,不一定真指不识字,更多是调侃某人缺乏某领域最基础的常识,比如“他自称吃货却不识辣椒”,这种灵活用法让成语在现代依然鲜活。

白居易
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