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抒己见

出自 唐代 李翱 《李文权文集·陵庙日时朔祭议》

释义: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。

现代解析

“各抒己见”这个成语,就像一群人围在一起聊天,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大大方方说出来。

拆解一下:
- “各” 就是“每个人”,强调多样性;
- “抒” 是“表达”,像倒出袋子里的东西一样把心里话倒出来;
- “己见” 就是“自己的看法”,不藏着掖着。

它的精髓在于:
1. 平等交流——不分对错高低,谁都能开口;
2. 思想碰撞——不同的观点放一起,可能激发出新火花;
3. 尊重差异——哪怕意见相反,也承认对方有表达的权利。

生活中常见场景:
比如家庭讨论假期去哪玩,有人想爬山,有人想逛博物馆,大家把理由摆出来商量,这就是“各抒己见”。它提醒我们:解决问题不是非要统一思想,而是先让不同声音被听见。

注意: 它和“争吵”不同,关键在于心平气和地表达,而不是争输赢。

李翱

李翱(772年—841年),字习之,唐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东)人,西凉李暠后裔,北魏李冲十世孙。贞元年间进士,历任国子博士、史馆修撰、考功员外郎、礼部郎中、中书舍人、桂州刺史、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,曾从韩愈学古文,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,两人亦师亦友。在思想上,李翱一生崇儒排佛,认为孔子是“圣人之大者也”,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“中道”为标准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