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管残沈

出自 焦竑 《李氏〈焚书〉序》

释义:残缺不全的字画。管,笔;沈,墨汁。

现代解析

“断管残沈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折断的毛笔、干涸的墨汁”,但它的内涵要生动得多。

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一位文人埋头创作,写到忘我时毛笔折了,墨也快用干了——这种看似“狼狈”的状态,反而透露出一种全情投入的专注,甚至带着点倔强的艺术热情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:用残缺的工具,衬托不灭的执着。它不直接夸人勤奋,而是通过“笔断墨枯”的细节,让人自然联想到背后废寝忘食的创作精神。就像今天有人熬夜写代码到键盘冒烟,或者画素描到铅笔磨成小短棍,那种“工具都扛不住了,人还在坚持”的劲儿,就是“断管残沈”的现代版。

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热爱往往藏在看似狼狈的细节里。工具会耗尽,但热忱不会——这种反差,正是成语的巧妙之处。

焦竑

焦竑(1540-1620年),字弱侯,号漪园、澹园,生于江宁(今南京),祖籍山东日照(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),祖上寓居南京。明神宗万历十七年(1589年)会试北京,得中一甲第一名进士(状元),官翰林院修撰,后曾任南京司业。明代著名学者,著作甚丰,有《澹园集》(正、续编)《焦氏笔乘》《焦氏类林》《国朝献徵录》《国史经籍志》《老子翼》《庄子翼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