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服口服

出自 清代 曹雪芹 《红楼梦》

释义:服:服气。内心和口头上都服气。形容对某人或某事完全信服。

现代解析

“心服口服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心里服气,嘴上承认”,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态度从内到外都真心实意地认同,没有半点勉强。

举个例子:你和一个朋友争论一道数学题的解法,起初你坚持自己的答案是对的。后来朋友一步步详细解释,你发现确实是自己算错了。这时候你不仅嘴上承认“你说得对”,心里也彻底明白错在哪里,这就是“心服口服”。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外一致的真诚态度,不是表面应付,而是打心底认可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抓住了人性中“口服易,心服难”的特点。生活中,我们可能因为面子、压力或利益而嘴上妥协,但心里未必认同。而“心服口服”则是一种难得的、内外统一的信服状态,往往需要对方用充分的道理、实力或人格魅力才能让人达到这种状态。比如优秀的老师讲课能让学生“心服口服”,公正的裁判能让运动员“心服口服”。

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说服力不在于强迫别人低头,而在于用事实和诚意让人发自内心地接受。

曹雪芹

曹雪芹(约1715年5月28日—约1763年2月12日),名霑,字梦阮,号雪芹,又号芹溪、芹圃,中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的作者,祖籍存在争议(辽宁辽阳、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),出生于江宁(今南京),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,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,曹顒之子(一说曹頫之子)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幼子夭亡,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,卧床不起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除夕(2月12日),因贫病无医而逝。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,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(1764年2月1日)、甲申(1764年)初春之说。

0